热点:
首页        经济        资讯        股票        财经        科技        地产       
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经济 > 区域 >
深圳越来越有“年”的味道
时间:2017-02-01 02:00   来源:网络整理

  春节的脚步临近,过年的气氛弥漫在鹏城的各个角落。逛花街、行庙会、贴对联、吃盆菜、蒸年糕……深圳传统的过年方式多多。过去每到过年,深圳演绎着浩浩荡荡的人员迁徙,但现在更多的人选择“在深过年”,让这里的春节气息浓厚有加。岭南的春节别具风致。深圳的春节,因为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而更加缤纷多彩。越来越多既具有传统风味又有岭南风情的过年方式深深“扎根”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进入元月份以来,深圳不少书法机构以及书画家就开始挥毫洒墨,书写对联。南山区书法家连续三天为市民义写春联,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14年;罗湖区书法家展开赠春联活动,送福迎春,寄托美好愿望;第16届深圳海内外对联迎春展演活动如火如荼,将楹联书法的活动推向高潮。

  深圳本土的书画家陈俊宇每年都会亲自书写对联赠予周围好友。近十年的春节,他都选择在深圳度过。他用“岭南春日韶丽,花锦云霞,涉笔芳菲”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几年来,他发现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喜欢贴对联,逛花市,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写对联在深圳特别流行”,书法家于延丰告诉记者,“不仅年纪大的市民喜欢这一传统的过年方式,时下的不少年轻人也乐意在家门张贴对联,图个吉祥。传统文化中最最核心的东西,最能打动你柔软内心的东西,其实一直没变。”

  墨香与花气俱春。深圳人过年,最大的特色是年前要逛花市,有“花开富贵”的好意头。逛花市是深圳人迎接新年的标配,而这一习惯源于1982年。当时深圳经济特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聚集了大批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其中以广东人居多。广东人春节都有逛花市的风俗,市有关领导决定由政府出面,组织迎春花市,为在深圳过年的人们提供购花、赏花的好去处。深圳市迎春花市办了30多年。

  80后的市民徐女士说,因为自己是北方人,听广东人讲“不行花街不算过年”,觉得挺新鲜,所以也凑个热闹。没想到,一逛花市便喜欢上了。如今逛花市已经成为她过春节的“必备节目”。

  民以食为天。每逢春节美食也是少不了的。说起饮食,深圳大盆菜声名在外。大盆菜出身于民俗,与宗庙发展素有渊源。传统的盆菜以木盆装载,亦有用砂锅的,可以随时加热,兼有火锅的特色。一桌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心里暖意萌生。最具规模的是福田下沙村,大盆菜的盛景,更是成为这座年轻城市的一道别样风景。而下沙村黄氏祭祖习俗,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来深建设者选择在深圳过年。不仅如此,他们还打算把父母亲眷接到深圳,一起过一个欢欢喜喜、和和美美的深圳大年。“在深过年”,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春节来临之际的另外一种风尚。

  不少地方的人都吐槽“年味”淡了,但深圳人的新年却依然有声有色。这得益于政府对传统文化活动的给力投入。譬如,罗湖区为了方便市民逛花市买年花,今年共设有迎春花市20多个点,“多点开花”让鹏城到处洋溢温暖春意。

  东麟西狮闹新春、供橘、派利是……既有传统文化根基,又充满岭南风情的春节,不仅是深圳人对新生活的体验,还是对地方文化的融入,也是对当地发展的认同。(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编辑: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