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首页        经济        资讯        股票        财经        科技        地产       
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经济 > 区域 >
深圳发现“深圳角蟾”等5个新物种
时间:2017-01-31 02:01   来源:网络整理

“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显示全市共有陆域脊椎动物498种

深圳发现“深圳角蟾”等5个新物种

陈龙辉

深圳发现“深圳角蟾”等5个新物种

▲已正式发表的新种广东颈槽蛇。

深圳发现“深圳角蟾”等5个新物种

▲已正式发表的新种刘氏掌突蟾。

深圳发现“深圳角蟾”等5个新物种

▲已正式发表的新种白刺湍蛙。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陈龙辉)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历时3年的“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全部完成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次调查基本摸清了深圳的野生动物“家底”,相关汇报材料显示,深圳目前共有陆域脊椎动物总计498种(含亚种),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此次调查中,还发现了“深圳角蟾”等5个新物种。

调查:摸清了深圳陆生脊椎动物区系状况

“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是在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的主导下,由中山大学承接的项目。该项工作自2013年10月开始,于2016年12月调查结束,历时3年。

本次主要调查内容为国家重点保护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物种种群状况、物种种群动态、物种受威胁因素。重点调查区域9个,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内的除鸟类外的其他种类主要栖息地、深圳湾等东部岛屿、东部沿海海岸线、西乡红树林、海上田园、铁岗水库、深圳水库、内伶仃岛。

综合3年调查结果,此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首次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深圳市全境陆域(含海岛)脊椎动物资源调查,完成全市动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基本摸清了深圳市陆生脊椎动物的区系状况。

完成了重点物种的种群调查,确定了各个物种在深圳的地理分布格局,深圳陆生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依次是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三洲田和马峦山等共同组成的东部山体链,其中以梧桐山和七娘山多样性最高。

问题:存在过度开发和乱放生现象

此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也发现了深圳动物资源保护方面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商业开发不断蚕食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区域,尤其是排牙山、三洲田、马峦山等区域。环境的不断变化,有些区域的剧烈变化致使动物群落加剧了不稳定性,物种间替代演替现象非常显著,如在深圳大陆区域红耳鹎日益取代白头鹎成为优势种群,而在环境一直比较稳定的内伶仃岛,白头鹎仍然处于显著的优势地位。滨海区域日益升高的建筑群,不仅严重影响鸟类的迁徙,而且挤压了深圳湾鸟类的活动空间,致使深圳湾鸟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些过去常见鸟类现在已基本绝迹,如卷羽鹈鹕。

此外,深圳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生态效能不足,表现在习惯性密植大量非本乡土引进植物。其影响主要反映在鸟类上,具体表现为,鸟类的数量虽然较多,但种类越发单一化,导致这些区域鸟类多样性较低,鸟种组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放生活动频繁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在这次调查记录的498种脊椎动物物种,多达20种是外来物种,比例高达4.0%。有些外来物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外来物种的增多,久而久之将导致本地物种的消亡,破坏本土生态系统。

在放生方面,专家要求市民放生动物之前,要确认野生动物自身状态是否满足该野生动物生息繁衍需要,该物种是否系放归地原产物种,要保证放归野外行为有利于野生动物物种保护同时不会对物种本身,生态系统或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危害。

调查结果

深圳市陆域脊椎动物总计498种(含亚种),其中山溪鱼类6目18科27属30种,两栖类2目8科18属24种,爬行类2目(有鳞目包括蜥蜴亚目和蛇亚目)13科44属59种,鸟类18目62科192属338种或亚种(含11和野外归化种),哺乳类8目17科31属47种。在此次调查中,共发现了5个新物种,其中3个新种已经正式发表:刘氏掌突蟾、白刺湍蛙、广东颈槽蛇;待发表两个新种:深圳角蟾、深圳后棱蛇。另发现24个深圳新记录种,包括两栖类1种,爬行类4种,鸟类11种,哺乳类8种。

深圳区域内有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蟒蛇、黑鹳、白肩雕和蜂猴。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7种,唐鱼、虎纹蛙、大壁虎、三线闭壳龟、岩鹭、白琵鹭、黑脸琵鹭、鹗、黑冠鹃隼、凤头蜂鹰、黑翅鸢、黑鸢、白腹海雕、蛇雕、凤头鹰、赤腹鹰、日本松雀鹰、松雀鹰、白腹鹞、普通鵟、灰脸鵟鹰、红隼、燕隼、红脚隼、游隼、小杓鹬、斑尾鹃鸠、褐翅鸦鹃、小鸦鹃、领角鸮、红角鸮、雕鸮、褐鱼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猕猴、穿山甲。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编辑: 网络